孔子有哪些养生见解一起来学习健康中国

北京哪有治疗白癜风医院的地址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bdfby/yqyy/

宋代的程颐说:“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。”意思是说,孔子讲的话都是自自然然人的生活,而不是什么神仙鬼怪之类、远离人的事情、道理。那么,自自然然的人最核心、最本真的问题是什么?无外乎“形”的健康和“心”的安宁,这两点无疑孔子都有解读,给了今天的我们许多启示。

人的生命底线:拒绝“不仁”

《黄帝内经》里以“不仁”为一种病,比如一个人半身不遂,身体一些部分变得毫无知觉,这就是“不仁”。身体上感知异常,自然要警惕疾病,而心灵上的“不仁”同样会影响健康。

在《论语》里孔子说:“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,不可以长处乐。仁者安仁,智者利仁。”“约”就是贫穷,“乐”就是富足。一个“不仁”的人,没有能力安处贫穷的日子,也没有能力长久享有富足安乐的时光。在哪儿都没办法幸福,在贫穷的日子不高兴,在富裕的日子照样高兴不起来,丧失了感受幸福的能力,麻木不仁。

由此看来,“仁”作为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,同时也是一种能力,一种人能幸福、安然、健康体验生活的能力。在物质条件已然丰富的当代,“仁”这种能力尤为重要,也应该成为养生的基本底线——拥有一个有感受能力身体和心灵。

饮食养生:食饮由“礼”

孔子对饮食之道有论述,核心是饮食要合“礼”。他说: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食饐而餲,鱼馁而肉败,不食。色恶,不食。臭恶,不食。失饪,不食。不时,不食。割不正,不食。不得其酱,不食。肉虽多,不使胜食气。惟酒无量,不及乱。沽酒市脯,不食。不撤姜食,不多食。”其意是说,不因米精而多吃,不因肉细而多吃。食物腐臭,鱼变质,肉腐败,不吃。颜色不好,不吃。气味难闻,不吃。烹调不当,不吃。没到吃饭的时间,不吃。切肉的方法不对,不吃。没有调味的酱,不吃。肉食虽多,但吃肉不超过主食。酒可以喝,但又不能喝醉。市场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。每餐不离姜,但又不多吃。其所有论述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合“礼”,即对饮食要有节制,“礼”的核心是自律,是为所当为,饮食也一样,食所当食,不吃“不正”之食。

这段论述即使放在当代仍有启示意义,比如提醒我们要防止病从口入,首先要从颜色、气味、形状等方面细心地鉴别食物是否变质。其次讲究烹饪技术,尽可能地将饭菜做得鲜美可口,以增加食欲,促进胃肠消化。吃饭按时定量,即使美味佳肴也绝不多食。肉类过量食用会加重身体负担,不可多食。姜兼具药食两用价值,所以孔子餐桌上少不了姜,但又不多吃。

起居养生:勤而不过劳

孔子晚年学《易》而“韦编三绝”,翻阅简册,多次把穿竹简的牛皮绳都翻断了,可见很勤奋。而且孔子认为勤奋的用脑,可以让人感觉不到衰老,《论语》中记载说:“叶公问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对。子曰:‘女奚不曰: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’”这段话就是说,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,子路没有回答。孔子说:“你为何不说:他发愤学习会忘记吃饭,快乐起来会忘记忧愁,不知道衰老就要到来。”

这就说明,大脑是人体生命的活动中枢,具有用进废退的特点。可见,爱学习、勤用脑是促使大脑保持活力的灵丹妙药。

与此相反,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,是孔子反对的生活状态,也不符合养生之道。《论语》中说:“子曰: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,难矣哉!不有博弈者乎?为之,犹贤乎已。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”意思是说,整天吃得饱饱的,什么心思也不用,不可取。不是可以去下棋吗?去玩玩,总比没事干好些。孔子自己曾整天不吃、整夜不睡地思考问题,结果一无所获,这还不如去学习。

这就说明,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可取,茶饭不思、夜不能寐也不可取。正确的做法是保持适度的紧张,这就能增强适应生活和抵抗侵害的能力。但是,如果过于紧张,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适得其反,把弦绷得太紧,会造成脑力、体力透支,导致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,不利健康。

情志养生:君子三戒

整部《论语》其实更多在谈人的精神修养,满是精神修养的智慧。其中就有从人的一生整体上给出的精神养生建议: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意思是,少年时血气没有稳定,要戒贪恋女色;壮年时血气方刚,要戒争强好斗;老年时血气已经衰退,要戒贪求财物。

少年情窦初开,爱慕追求异性,属正常现象,但少年涉世不深,一旦沉湎情欲,势必损伤心身健康。

人到壮年,思维日趋成熟,却又容易出现自以为是的毛病,所以,戒之在“斗”,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,面对复杂人生际遇时,应当力戒争强好斗,而应忠厚待人,这才是中年人维持心身健康的良方。

到老年时,随着社会身份的转变,开始变得对自身的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imcoffee8.com/sjys/10476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